在湖南信息学院,有这样一位学子,他用连续三年的暑期时光,远赴张家界山区进行支教,将青春的足迹印刻在乡村的土地上;他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敬畏,深入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深山,探寻瑶浴背后的文化密码。他就是湖南学子张政红,一位在实践中成长、在奉献中收获的青年学子。
三年用爱播撒希望的种子:用陪伴点亮乡村孩子的眼睛
“第一次站在讲台上,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,我就知道,这趟‘三下乡’来对了”。回忆起2022年第一次参加暑期支教的经历,张政红的语气里仍带着激动。那年夏天,他带领湖南信息学院“爱撒乡壤”实践团队来到湖南省张家界的一个偏远山区,担任数学老师。
乡村的教学条件比想象中更简陋——斑驳的黑板、缺角的课桌,但孩子们的热情却像盛夏的阳光一样炽热。为了让课堂更生动,张政红把课本里的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:讲“加减法”时,他捡起路边光滑的鹅卵石当教具,让孩子们用石头摆出加减算式,在触摸与摆放中理解数字的意义;讲到“几何图形”,他就带着大家观察屋顶的三角形木架、窗户的长方形玻璃,甚至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出图形的轮廓,告诉孩子们“数学不是课本上的符号,而是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”。
连续三年,从张家界的山野课堂到江华的瑶乡地头,张政红的足迹在乡村大地上不断延伸。他不只是站在黑板前的老师,更成了孩子们身边无话不谈的“大朋友”,会把带来的课外书一本本念给他们听,会帮留守儿童给父母打视频电话,也会在离别时偷偷抹掉眼泪,答应“明年一定再来”。这份超越课堂的陪伴,让支教的意义早已不止于知识的传递。
三年用心探寻瑶浴的根脉:于江华深山读懂非遗的温度
瑶浴被誉为“瑶族的智慧结晶”,不仅是一种沐浴习俗,更蕴含着中医药理与民族文化。为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,寒假期间,张政红的实践轨迹转向了文化调研,他带领“扶瑶直上”团队前往江华瑶族自治县,开展瑶浴调研活动。团队先后前往江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、体育馆、平正堂瑶医医院、本地足浴店以及瑶医药研究所等地,通过问卷调查、现场访谈等形式,收集了156份有效问卷和32份访谈记录。
在调研中,他们深入了解瑶浴的普及程度、认知情况、对民众健康的影响、行医流程、药材药包等内容,亲身体验瑶浴足浴,感受其独特魅力。面对当地对瑶浴商业化合作的顾虑以及市场认知偏差等困境,张政红坚定信念,带领团队不断探索。他表示,希望通过调研和宣传,让更多人了解瑶医药和瑶族文化,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“最触动我的是传承的力量。”张政红说,调研中他遇到一位70岁的瑶族奶奶,尽管行动不便,仍坚持每周给村里的年轻人传授瑶浴配方。“奶奶说‘瑶浴是祖宗留下的宝,不能在我们这代丢了’,这句话让我明白,调研不只是收集资料,更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份文化的价值。”
如今,张政红带着这份使命,肩负传承的力量,整理的《扶瑶直上—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域下瑶族医药非遗活化新质发展赋能》调研报告在挑战杯的赛场上大放异彩,连续多次荣获佳绩。不仅如此,他还在校园里举办了“瑶浴文化分享会”,用照片和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瑶浴这一古老技艺。
从支教课堂到非遗调研,张政红的实践故事里,藏着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。“无论是支教还是调研,都是走进乡土、贴近生活。”他说,“未来,我还想继续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,让青春在有意义的实践里发光。”
责编:陈方
一审:陈方
二审:汤世明
三审:田从梅
来源:多多28
免责声明:多多28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,不应作为投资依据。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,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。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。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,权利人提出异议,多多28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,删除相应内容。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,如由此造成多多28损失,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。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,请联系我们38160107#(#改成@)qq.com。